发布时间:2022-11-28 13:23:00
开篇语
每一代人中,总会有人选择崇高,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无悔奉献。
翻开华山医院百年历史画卷,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革命前辈和名医大家,他们怀揣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伴随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共同走出了这条艰苦创业、锐意改革、蓬勃发展的华山之路。
适逢二十大召开、华山医院建院115周年之际,让我们聆听这些专家前辈们讲述那一段段往事,让历史照进现实的光激励我们,为理想,奋勇前行。
人物介绍
杨涵铭
1939年4月出生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曾任
华山医院急诊科创始人
华山医院门、急诊部副主任,
急诊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委员,虫草鹿鞭王假货复苏专业组副组长
上海市医学会第33届理事会理事
上海市医学会急诊医学专科
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
名誉主任委员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杂志》《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委
主要成就
主编《现场实用急救图册》《急诊医学》(“十一五”全国教材),副主编《创伤医疗急救规程》《急诊抢救手册》等专著近10本
对急诊科及ICU建立、管理、人才培养,脑死亡理论及诊断,亚低温急诊救治,重症病人营养支持;神经外科脑积水分流装置、脑脊液贮液器、颅骨修补新材料及颅脑损伤等有深入研究
主持项目获卫生部科技大会奖及上海市化工局多次奖项、云南省科技奖三等奖;参与项目获上海市科委三等奖
华山医院急诊科的创建
我从小就想做医生,所以来到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1962年,我到华山医院工作,之后一直到现在没离开过。1962-1968年我在医院从事神经内科工作,1968年开始转到神经外科,脑外伤之类的疾病,就这样在神经外科做了二十年。
1980年代,陈公白院长接到卫生部的文件,三甲医院要成立急诊科。他也不知道什么是急诊科,他问我,急诊科你要做吗?要做我送你到日本去学习。1986年,我什么都不懂就去了日本北里大学,发现人家的机器设备和思想概念完全不一样,当然一年下来还是可以学到一点。回来后,我再自己练习、琢磨急诊。
急诊原来只是急诊室,护士长当头,医生是临时工,最小的是代班,一个小时到几十分钟也有,长的也就来两个月,两个月就走了。抢救病人的时候,不可能抢救的很完美,有的时候甚至没有医生,因为外科医生都在手术台上。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国家开始有急诊科这个概念。我们是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有急诊科的概念。急诊科、ICU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越来越成熟了、有了相当规模,每次抢救都要叫急诊中心、ICU派人抢救,实际上这和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跟我们这些医生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当然也吸取了国外很多经验。
我1987年初从日本回来之后就开始做急诊。当时上海没有急诊,部队里有急诊,但是目的不一样,和我们老百姓的急救需求不一样。所以当时我们急诊医学体系和ICU体系都是零,一直到后来才慢慢建立起来。
那个时候样样都没有,房子没有,人没有。我们医院把上海宾馆下面的一点破房子修好,重新招了一些人。
位于上海宾馆前曾经的华山医院急诊
华山医院急诊科,开始是由原来的卫生局局长、我们医院副院长刘俊买了30万一整套监护仪开始做的,那时候医院里30万相当于现在的300万。这个是八十年代末,我们在急诊室外科门诊的地方设立一个急诊ICU,有四个监护床、四个普通床,两个抢救室,还设了一个有二十几张床位的急诊病房。
当时这个环境破是很破的,都是木板房子,木板和钉子钉起来的房子。后来,起了一个砖头房子,很像农村大队卫生所。但是我们利用这样的条件,建立了一个病房。
上海最早一批拥有一体化布局的急诊科
2004年,随着华山医院新门急诊大楼落成,
急诊迁回总部
现代急诊 以病人为中心
现代急诊这个概念是“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开展的。
抢救一定要有急诊科医生和专科医生一起参加,但是,生命体征保护不是各个科专家在一起就可以抢救的。比如一个脑外科病人,遇到治疗脑外伤的、胸外伤和腹外伤的医生一起看病,这四个医生开的医嘱可能会互相打架的。神经科医生说要脱水,普外科医生说要输血、要补液,要抗休克。这样怎么矛盾统一呢?没有急诊科的医生,没有ICU的医生对患者的基本生命支持,这是不行?急诊室是以病人为中心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一定要牢牢记住,不以病人为中心的急诊室,是搞不下去的。
急诊要有急诊科的医生,这很主要,也要有专科医生参与。急诊医生要晋升,要学本事,不让他到临床光是看看,是学不会的、留不住人的。所以一定要有钱、有设备、要有人。我们急诊科能成功,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当时就很强调。
ICU当然要更加专业。ICU大多是综合性的病人,ICU的宗旨是保证生命体征稳定,保证全身各脏器平衡,和普通病房不一样。ICU祝禾辰医生应该也算是创始人之一了。我记得有一个澳大利亚人来开刀,心脏搭桥,没有ICU的话手术无法进行,所以医院很快成立了ICU。当时我还不算在内,后来急诊、ICU两个科室联合成立了一个硕士培养点,我投入了很多精力,培养了一批硕士生。教育和培养学生,对科室后续发展是很重要的。
再后来国家在ICU投入了不少钱。我记得有一次医院病房大修了以后一下子买了很多机器。上海由于改革开放得比较早,发展比较快,所以ICU的发展步伐也是很快的,现在水平也不低了。像在武汉抗疫那里,ICU医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非常不容易的。
当时全国成立了一个中华医学会的急诊分会,我一直是他们的委员。我退休了以后,他们给我一个中华医学会资深委员称号,这份荣誉也是比较少的。我一直担任上海的副主任委员,后来担任过一届主任委员。我认为我在上海医学会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将急诊学会和ICU学会分开,说明这个方面发展得很快,人才太多了;后来成立了ICU学会,也就是危重病学会。我们上海是地方上成立危重病学会比较早的。现在看来,这个事情做得挺好的。
寄语年轻人:急诊无小事?要保持热爱
我的一个希望是,做医生的要喜欢做医生。像我自己是从小就很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所以读书、报考的时候也没有去报考理工科。做什么事情都要喜欢,这样每次抢救都为自己,为专业积累了一份基础。要爱自己的专业,就一定能做成很好的事情。
第二,作为一名医生,对病人一定要全心全意。我们ICU和急诊,都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急诊没有小事,ICU也没有小事。我记得我刚做急诊ICU的时候,墙上的一根电线不通电了,抢救的过程中灯灭了、呼吸机不走了,我没有办法,找了一个人,每天给我查,每个插头里有没有电。所以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注意事无巨虫草鹿鞭王一次吃多少钱细,因为都和患者的生命相关。
当然,医生还要读书、努力学习。医生不读书、不去参加会议是不行的。读书实在读得不够,去参加各类会议也可以。参加这些会议主要是去听别人的发言,人家有人家的优点,不要觉得自己就是天下第一,我们不是第一,我们只是优秀之一,不是唯一。
现在党的教育、其他的教育都很足够。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这个急诊ICU能够发展到现在,和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是有关系的。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在大家不断地努力奋斗下,我们达到了现在和世界先进水平相差不大的程度,这是很不容易的。
讲述人:祝禾辰
华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我在华山医院工作了很多年,在这期间很多人都是我的老师,杨涵铭教授也是我的老师。
我是1988年到华山医院的。急诊科在之前,可能是在85年就已经创立了,后来慢慢发展。在当时,上海医院里像华山医院这样能够独立创立急诊医学科、急诊ICU、急救病房的是很少的。
从急诊医学的角度来说,杨涵铭教授相当于急诊医学的创始人。他的管理模式,从急诊抢救室、外急诊、急诊留观、急诊ICU到急救病房是一体化的。急诊科的医生会从急诊ICU来增援抢救室,然后有重病人的话直接会收到急诊ICU,病人稳定以后放到急诊病房。这种管理模式,虽然当时抢救室并不大,但是效率很高。所以初创时期,我们医院急诊医学也好,杨老师作为学科带头人也好,在上海学会里、在全国就一直是有比较高地位的。
急诊医学当时是个全新的学科,当年稍微大点的医生,他不可能是急诊医学专业出身的,当年没有急诊医学。所以开始的时候,杨老师手下有其他学科来的人,比如麻醉科、内科,甚至外科来的人,这是我们国家急诊医学开始常有的模式,也是ICU或重症医学开始常有的模式,很多不同学科的人带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到急诊,对急诊是有好处的。当然,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科带头人起一个指导和协虫草鹿鞭王胶囊官方网站调的作用,像杨老师这样的专家,他就可以给大家指个方向,也就是我们学科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同时,当下面的人在实践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杨老师就可以给你解决问题、给你点拨一下方向。通过这样一个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才能形成这个学科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我们医院在神经科学和相关学科里做了很多很多工作,已经发展成类似航空母舰级别的学科。来这里的病人,有一部分肯定病情是比较重,甚至是极危重的,就需要急诊和ICU来进行救治。在救治过程中,由于这些以神经系统为主的疾病有自身的特点,我们在处理这些疾病上可能确实比其他同行要更加熟悉,这也使得我们的救治能力或者救治成功率要比别人高。
在临床和管理工作之外,他开始编写教材、专著,也是我们现在仍然在不断编写、修改、再版的急诊医学教科书。这本教科书虽然是最基本的一本,但也是最重要的一本,成为急诊医学经典的教科书,用于教学和培训。
杨医生当年下乡支援贫困地区,在医疗队做过很多工作。1976年唐山地震,我们医院派了很多医生前往,特别是外科医生。因为是地震,开始伤员很多,伤势也很重,所以以外科医生为主,辛勤工作了几个月,杨老师也是医疗队的一员。我当时听他们讲过,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完成了多少手术,看了多少病人,救治了多少危重病人等等。在当年的不够发达的医疗条件下,尤其在唐山震后这样艰苦的工作条件下,能够完成这些工作,而且是这么长时间,做了这么多贡献,可见我们的前辈是多么不容易。
后排右一吴树强,右四杨涵铭,右七陈惠良,
左一徐兆麟,左五方勇,前排右二徐丽花,右四葛建元,
左一刘福英,左二贾淑芳,左三周雅芳,左四董彩云
杨教授这一辈的医生,无论在学识上还是在工作作风上,都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我们这代人其实是在他们的带领下逐步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够完成今天的医疗和管理工作的。我们今天也好,将来也好,还是要秉承老一辈的精神,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为医院做更多的贡献。
虫草鹿鞭王脑梗能吃吗华山医院党委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启动了“党的光辉照征程”华山医院老专家口述史项目。由院党委牵头,各个支部共同参与,走访了26位院士、终身教授等华山前辈们,并借此契机进一步学习和回顾党与祖国的沧桑变迁史、华山医院及科室的发展史和个人的奋斗史。
2021年12月2日、6日、10日,先后三天的“班后一小时”微党课“党的光辉照征程”线上直播开讲,各党支部代表以讲述、播放记录片段、演绎等方式,汇报了访谈内容、所思所悟,累计2.5万人次观看,在线讨论、反响热烈。
2022年,支部党员进一步梳理访谈内容,分阶段用实录文字、纪录片的形式,梳理学科发展脉络,探索华山辉煌百年的奥秘,传承华山前辈的革命精神。
回望历史,层云激荡,华山人将始终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深融在一起,接续奋斗,添力华山新百年,再攀华山新高峰。
访谈/整理 | 急诊ICU党支部、浦东医疗行政党支部、本科生党支部